• $

    行业动态

    立足自身特点找寻发展道路
    来源:www.ynmnjy.com 发布时间:2018年08月25日
    立足自身特点找寻发展道路
    訾  鸣
     
        当前,无论是关于中国教育改革的方法和路径,还是关于民办教育的政策走向,似乎都充满了争论。前者牵涉到的核心问题是,在经过30多年的不断改革实践以后,未来的中国教育将循着一条怎样的道路实现通向教育良治的体系变革?后者关注的焦点,则是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背景下,仍处于研究、酝酿中的民办教育“新政”,能在多大的程度上实现政策制定者的初衷,并在多大程度上达成业界预期?
        要完成对这两个争论的推演并得出更趋真实和理性的判断,都需要解决一个共同的前提:当下的中国教育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正所谓,只有明白了真实的中国教育是怎样的,才能对未来的中国教育给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仍然将是我国教育的主要矛盾。解决矛盾的出路在于改革,但以公平和正义为导向的改革,客观上要求教育必须拿出直面积弊的勇气,向既有的利益格局动真格。可是,在庞大的体制惯性中,教育领域尽管集聚并不断产生着人才和智力优势,但在以利益和权力存在感为核心的博弈舞台上,并非代表公共利益的一方总能获胜。故此,教育改革进程的演化必将面临诸多阻力,尤其是当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成为深化改革要素的当下。
        在此背景下,只有短短30多年发展历史的当代民办教育,就更加需要弄清自己处于时代发展经纬的哪个坐标点上。总体上看,一方面是民办教育被误解为“暴利”行业,其满足多元化教育需求的功能,常常容易被表面上看去所谓“丰厚”的经济收益所消解;另一方面,观念掣肘和制度冲突又常常使民办教育陷入“带着镣铐跳舞”的尴尬境地。具体来看,民办高等教育虽然在规模上已经占据了相当的比例,但总体上仍然面临着投入不足、师资不稳、质量不高、特色不显、自主受限等现实困难;基础教育领域,少量优质特色中小学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往往也只能充当“地方特色”和“个案”的角色,距离“更好满足人民需求”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学前教育领域,民办幼儿园的生存和发展压力正不断加大;培训教育虽然市场化程度较高,但仍面临着竞争无序、市场失范的严峻挑战。
    因此,“初级阶段”特征理当成为当下政策企盼和政策制定的基本出发点。因为当前的中国民办教育,显然不是像在局部发达地区那样,已经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成为了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已经成为了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满足选择性需求的主要力量;也不应该是在局部地区表现出来的那样,仍处于被漠视的角落里,自生自灭地存在,或者消失。
        民办教育当主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顺势而为。对于民办教育自身而言,主动融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洪流,以成绩证明存在的意义,以担当应对现实的偏见,以智慧突破制度的困境,以远见洞察未来的趋势,以机制优势释放应有的“改革红利”,并在此基础上谋划升级、转型的发展路径并推动政策变迁,理属当前要务。当然,这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牵涉到未来的民办教育到底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存在?以及民办教育在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后,是不是应该承担更多的公共责任?
        当下的中国民办教育,无论是从国内环境还是全球环境来看,各种随时可能出现的变量和要素对它的影响不是在减弱,而是在增强。在未来政策制定过程中,凝聚共识的难度不言而喻。面对一个如此敏感的变革时期,再加上中国自上而下集权式决策体系的特点,基于不真实的信息获取做出的决策,带来的决策风险将可能是系统性的。
        故此,当下的中国民办教育,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去找寻发展道路。我们应该有这样的共识,也应该有这样的自信。但是这种共识和自信并不意味着民办教育可以在一个疏离或者孤立的状态下去寻找,而是要从公共利益的基点出发,在全球教育的价值中去寻找自己的道路。
    (作者系《云南民办教育研究》主编,云南省民办教育协会副秘书长)